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 
科技创新促能源结构优化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时间:2023-05-06 11:46:50


(资料图片)

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已落下帷幕,海南博鳌东屿岛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永久举办地,正在被建成一个“零碳示范区”。会议期间,岛内所有场馆实现了“100%绿电”供应。预估减排二氧化碳约1312吨,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约600吨,而这一切背后都离不开“科技赋能”。

当前,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甚至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无论是能源领域的持续发展,还是高效的环境检测,技术创新都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能源结构的转型也因此被按下了“快速键”。

科技创新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我国白鹤滩水电站的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建设时开创性地设计出“长短叶片结构转轮”,该结构综合了多叶片和少叶片的优点,从根本上解决了空化性能与转轮强度兼顾的难题,推动了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我国当前使用的新能源还是以太阳能、风能为主,利用科技可以较好地应对其波动性大、出力不稳等挑战。

虽然我们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许多“卡脖子”难题。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钢铁、石油、化工等传统行业比重较高,能源依然以煤炭为主,并且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力量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原创能力不足、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难题仍亟待破解。因此,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迫在眉睫。

首先,要加强政策引领,大力支持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绿色技术创新。当前我国重大能源科技创新产学研“散而不强”,重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首台(套)依托工程机制、容错以及标准、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机制尚需完善,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有待加强。

其次,加大对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资金保障。在重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上,提供支持和资金上的倾斜,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的供给,用以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综合实力。

再次,重点培养科技创新领域人才。当今世界,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前全球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能源问题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只有掌握人才方可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坚持生态领域的科技创新,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自然界的影响,从而科学、高效地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
  •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里给我们留字条,

    来源:      时间:2022-05-09
  •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疫情防控新举措】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眼下,上海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少

    来源:      时间:2022-05-09
  •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近日,随着患者清零,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奥体中心篮球馆方舱医院等多个方舱陆续“休舱”,各医疗队也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同心守沪抗疫】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定点医院的宣传墙上,各类慢性病、基础病的健康宣教手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走进位于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时间:2022-05-09
  • 防晒“神器”竟是珊瑚“杀手”

      防晒“神器”竟是珊瑚“杀手”  科技日报北京5月8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最丰富、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

    来源:      时间:2022-05-09

X 关闭

X 关闭